1、用好基础学科的“得人四事”用好基础学科的“得人四事”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尚贤爱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曾国藩有言,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道出了人才培养的良方。在基础学科的养贤之路上,也要让古圣智慧的“得人四事”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散发光芒。 一曰广收。一曰广收。“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生而为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不存在的。凡有一长一技者,都应该予以任用。电磁感应定律、万有引力定理、相对论纵观历史上颠覆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都是“电光石火的瞬间”而成就的。过多苛求、加诸限制,只会将大批人才拒之
2、门外。探索性的基础学科,其魅力就在于背后的无限可能。 对待这些研究人才, 必须有 “广收奇种” 的包容之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抢抓区域协同发展机遇,搭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东风,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的基础学科人才聚集起来、吸引过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 二曰慎用。二曰慎用。 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唯有不同技能、 不同专业的人才各尽其用、各尽其才,方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优势。正如“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将理论物理研究的优势充分发挥在氢弹探索的事业上,方有今日中国核物理之强盛。“一
3、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必须从实际出发。用人单位要树立为党选人、为国育人的责任意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切实提高用人选人本领,将基础理论人才放到最匹配的方向上, 尽其所长、 竭其所能、 任其所宜。 三曰勤教。三曰勤教。清朝末年,民族危亡,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方今时局孔亟,事事需材,若不广为培养,材从何来?”而后,首倡开办新学之风。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更要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明确“培养什么
4、人、如何培养人”的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加大优质基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研究,利用好慕课、微课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等工作, 为不同类型的基础理论人才成长培植沃土。 四曰严绳。四曰严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在“才”与“德”的关系上,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基础学科发展事关科技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必须严格以政治品德为先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人才的准绳。通过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政治引领,建立好纪委监察、组织人事等人才培养制度,常态化开展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等红色学习,讲好老一辈胸怀祖国、不计
5、名利埋首科研的励志故事, 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每一阶段,引导科技人才心怀“国之大者”,不盲目追求热点,主动投身冷门视角,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在基础研究的舞台上奏响奋斗之歌。 把准“题眼”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把准“题眼”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 2 月 28 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把准基础学科人才工作 “题眼” ,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站高谋远、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落地、见实效,才能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 把准“基础”这个前提,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把准“基础
6、”这个前提,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养的“思想”根基。根基。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不能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基础性”特点而忽略和忽视相关人才培养。要厚植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严格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 始终把政治建设贯穿人才选拔、教育管理、培育使用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始终,不断引导人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厚植长远发展的思想根基,把面对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追求,在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厚植基础学科的思想根基,不跑偏走调、不急功近利、不花拳绣腿,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基础学科范畴, 突出培养关键重点, 蹄急步稳推动每个学科人才培养走深走实。 把准“人才”这个关键,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把准“人才”这个关键,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根基。根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更当重视 “人”的因素。要以“人”为中心选好人,既立足学科,更尊重人才,把那些爱好基础学科、勇于攀登高峰,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敬业执着的年轻优秀人才选